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培养箱反复污染该怎么解决

培养箱反复污染该怎么解决

更新时间:2025-10-27点击次数:69

在日常实验过程中,如果培养箱反复出现污染,需结合“日常预防消毒"和“污染后清洁"两步操作,核心是破坏微生物滋生环境,具体方法如下:

一、日常预防消毒(避免污染反复)

1. 定期清洁内部:每1-2周清空培养箱,用75%医用酒精湿巾擦拭内壁、隔板、托盘(可拆卸部件可浸泡酒精5分钟),重点清洁角落、门缝等易积尘处。

2.紫外线消毒:每次使用后或每日结束实验时,开启箱内紫外线灯(确保无样品),照射30-60分钟,消毒后通风10分钟再放入样品(紫外线会产生臭氧,需避免直接吸入)。

3. 湿度水盘管理:水盘需用无菌水或蒸馏水,每周更换1次,换水时用酒精擦拭水盘内壁,避免细菌在水中滋生。

4. 样品规范放置:样品瓶/皿需密封完好,避免直接敞口;不同类型样品分开摆放,减少交叉污染风险。

二、污染后消毒(清除已有污染)

1. 清空并初步清洁:取出所有样品(污染样品需单独灭菌处理),用酒精湿巾擦拭内部后,再用0.1%含氯消毒液(如84消毒液,按1:500稀释)擦拭内壁,静置20分钟后用无菌水擦去残留(避免腐蚀金属部件)。

2. 高温干热灭菌:若培养箱支持“干热灭菌模式"(一般最高温度160-180℃),可设置160℃灭菌2小时(需取出不耐高温部件,如橡胶密封条);无此模式可改用“低温甲醛熏蒸"(需专业操作,避免甲醛残留)。

3. 部件单独灭菌:隔板、托盘、水盘等可拆卸部件,可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(121℃、103kPa20分钟),杀灭芽孢等顽固微生物。

4. 恢复与监测:消毒后通风24小时,放入无菌培养基空白对照(37℃培养24-48小时),确认无杂菌生长后再正常使用。

关键注意事项

- 避免用高浓度酒精(如95%)或强酸强碱消毒剂,防止腐蚀培养箱内胆和传感器。

- 若污染反复出现,需检查培养箱门封条是否老化(密封不严会漏菌),或样品本身是否带菌(接种前需确认样品无菌性)。